内科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心内科医生在辐射环境下,身穿30斤的战 [复制链接]

1#

浙江24小时-钱江晚报记者张苗通讯员王家铃盛羽

结束了上午密集的门诊,傅国胜总算有时间歇一会儿了。

可他的午餐加午休时间也只有不到1个小时,接下来等待他的还有手术以及远程会诊。

在浙江大学医院,这位54岁的心内科主任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,傅国胜告诉钱江晚报记者,医院的心内科,每天要看位病人,一年里有1万人次住院,每年完成台手术,在这样的工作量下,每位医生都练就了强悍的体力和精力。

中午12点半,傅国胜走进手术室,在手术之前,他穿上了30斤重的铅衣,“这是防辐射用的。”傅国胜一边说一边将胸部、脖子部位的防护做好,在这样的,“这就是我的战袍。”傅国胜得意地向记者展示衣服胸前的“FuGuosheng”签名,“每件铅衣都是根据医生的身高专属定制的。”

傅国胜展示“战袍”

接着,傅国胜戴上了手术帽和口罩,就像驰骋沙场的将军一样,走入了属于心内科医生的沙场——心导管室。

在心脏介入手术中,医生要手拿造影管,导丝从病人位于手臂的血管中进入,一点点深入到心脏部位,在这个过程中,医生要观察病人们的血管情况,更重要的是,通过造影留下影像,为之后的诊断、手术留下证据。

而心血管的造影,就不得不牵扯到X光射线了,心内科医生们常年呆在辐射环境里,铅衣就是他们的保障。

穿着这么重的衣服,在充满X光射线的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人,是感受不到辛苦的。

心内科医生有多辛苦?看看手术室外专为心内科医生配备的按摩椅就能看出门道了。

“累肯定是累的,但在手术台上不会觉得累,下了手术室才感受到。”傅国胜说,即便在常年26℃的手术室,几台手术下来,医生们的后背仍然会被汗水打湿。

傅国胜在手术

在手术间隙,傅国胜和钱江晚报记者讲起了他刚当医生时的情景,“20多年前,我还是实习医生的时候,第一次进手术室。”傅国胜说,跟着老师做了一上午的手术,到了下午1点多时,他想在一边眯一会儿,可当他再次睁眼时,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,“当时的防护没有现在好,在射线环境里呆久了,体力有些跟不上。”

早年,他曾经因为做了太多手术导致白细胞仅剩多单位,而正常值是0至0单位。那段日子,他的抵抗力极速下降,医院勒令休息。

傅国胜在远程教学

而为了让自己在门诊、手术台上更集中注意力,年过半百的他开始了健身,“我也鼓励科室里的医生多锻炼。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内科医生,体力是一大考验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