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科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遇人不淑的如皋才女袁机p420lanq [复制链接]

1#

遇人不淑的如皋才女袁机


——袁枚《随园杂诗》


    自古才女多磨难,不是沾上红颜祸水之污秽,便是遭际红颜薄命之灾祸。蔡文姬漂泊异域,李清照半生守寡,唐琬与陆游,青梅竹马,被婆婆生生拆散,董小宛与冒辟疆,乱世相知,遭病疴劳燕分飞。而与她们相比,如皋一代美貌才女,袁机(1720~1759)的一生更是不幸中的不幸。


        1720年,袁机出生在钱塘一个读书人的家庭。她和哥哥,后来的大文学家、诗人、文学评论家袁枚一起听老师讲课,学到很多知识,练习写诗填词。三姐妹中,她生得肤白,高挑身材,端庄秀丽,是才貌双全的姑娘。“端丽为女兄弟冠,幼好读书”。在与兄弟姐妹读书游玩中,袁机度过了她春花浪漫、明媚的少女时代。


    袁机的父亲知县时,如皋高继祖的父亲也是知县,二人同僚,感情很好,就指腹为婚。于是,和那个时代很多女孩一样,4岁时候,小袁机的脖子上多了个金锁,与如皋高家订了亲。高家的儿子叫高继祖,长相实在不敢恭维,个头矮小,弓着个背,犹如罗锅,喜欢斜眼看人。成人后性情暴躁狠*,不走正道,吃喝嫖*抽五*俱全。高父是个情意之人,感到养了这样的逆子,很是愧对袁家。于是谎称孩子有治不好的病,商量退亲。袁机父母不忍青春的女儿受苦,表示同意。可袁机《烈女传》之类的书读得太多了,像是中了邪般认定女子只能从一而终,当众表示:夫婿有“疾,我字(侍)之;死,我守之”。拿着金锁啼哭,不吃饭。高父看在眼里,悔在心里,只好说出儿子不成材的实情,希望袁机不要往苦海里跳,但这丫头倔得很,闻如不闻,认定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,坚持初衷,绝不退婚。


    25岁那年,端庄秀丽、才貌双全的袁机,嫁到了高家。婚后,她孝敬公婆,深得公婆喜爱。不久,袁机有了身孕。公婆特别高兴。袁机心想,有了孩子,或许丈夫能对她好些。然而老天总是捉弄人,一年后,袁机生了个哑女,唤名阿印。丈夫变得更加残暴,对她极尽虐待,用棍打她,拿火灼她,拳脚相加。高母看不下去,上前劝阻,竟然遭高打落牙齿数颗!高继祖不准许她写诗词,并烧毁她的诗稿;拿她的嫁奁去做*资。多少次,她想到过死,一了百了。然而公婆尚在,女儿还需要人照顾。她都忍了,虽然过着“死还怜弱女,生已作陈人,自伤明镜里,日日泪痕新”的悲凄生活。一次高继祖输光*本,竟将她作抵押,卖给娼门。幸好袁机聪明,在好心人的帮助下,向父亲求助。父亲不得已与高家对簿公堂,判决离异。袁父老泪纵横地把女儿和阿印带回了杭州老家。那年她刚刚29岁,结婚也不过四年,玫瑰的岁月,却枯萎凋零。


    后来哥哥辞官定居到南京随园,袁机也随着家人一道来到随园。在这里打发着日子,虽然春去春又回、花落花还开,她的心却已然死去。取别号为青琳居士,在家修行。几乎按照寡妇的标准来过日子,穿素色衣服,不化妆,不听音乐,甚至不种带香味的花。哑女阿印成了她生活的全部。1759年,匆匆39个春秋的她死后,哥哥袁枚写下了名篇《祭妹文》,文中感叹说:“使汝不识《诗》、《书》,或未必艰贞若是”。袁枚的《随园杂诗》“草色青青忽自怜,浮生如梦亦如烟。乌啼月落知多少,只记花开不记年。””感动了无数男男女女。“只记花开”,说到底乃是自欺。天下人都知道袁机所遇匪人,可即便她心底有着莫大的悲哀,即便年复一年婚姻的不幸再没有转机,她也不过是叹一声浮生如梦,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从一而终。


    佛陀曾说:“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与今世的怜爱所产生。”过去的缘分是水,今世的怜爱是土,然后才能开出情感的莲花。可惜,上天给了袁机水,却忘记了她还需要土。袁机笃守从一而终,在《如皋县志》、《杭州府志》里被立了传,连《清史稿》也把她写入《列女传》,真是“青史留名”了。但袁机一生血泪换来的节烈之名,实在太残酷了,如果重来一次她还会这样选择吗?


    袁机因病亡故,葬于何处颇让袁枚费尽思量。按古礼女子嫁出就不再是娘家人,故不能葬在袁家墓地,可安葬到高家,不但袁枚不同意,可能死去的袁机也不愿回去。后袁枚想起了自己曾写过《洪武大石碑歌》的阳山风景秀丽,遂将袁机安葬在江宁阳山半山腰,墓刻“袁机之墓”几个大字。青山环绕之中自此一代才女与青山永远相伴。张祖涛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凤山村24组邮*编码226521电话13382362530赞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